10年来,湖南旱杂粮产业为何仍不大不优?
来源: http://www.grain17.com 类别:新闻中心 更新时间:2015-03-17 阅读次
“谁能抢占杂粮产业化的先机,谁就会率先赢得国内外市场。”7月7日,省政协《关于做大做优杂粮产业的建议》重点提案办理座谈会在长沙县召开,参与调研和撰写该重点提案的省政协委员罗可大在会上如是表示。
事实上,早在2001年,袁隆平、官春云等9位农业知名专家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加速我省旱杂粮产业化开发的几点建议》,呼吁加快发展湖南旱杂粮产业。省领导批示,要求把旱杂粮开发作为一季主要作物来抓,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件大事来抓,推动其产业化发展。有关部门根据省领导批示,迅速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目标。
然而,10年过后,湖南旱杂粮产业的发展并未按照计划轨道,达到预先设计好的目标。
种了不少,但难满足需求
旱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湖南旱杂粮作物主要有玉米、红薯、马铃薯和大豆,生产面积较小的作物还有高粱、荞麦、绿豆、蚕豆、豌豆、红豆、小麦、饲用大麦等。
据了解,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推广以来,我省旱杂粮生产经历了较大的更替变化与发展,低产低效的小宗粮豆作物减少,高产高效的大宗旱粮作物增加。据省农业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旱杂粮面积达1250万亩,其中玉米生产面积620万亩,占旱杂粮总面积的48.2%,比10年前增加202万亩;马铃薯面积达110万亩,比10年前增加约40万亩。
尽管我省旱杂粮的生产面积和总量不断提升,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据介绍,当前,我省年玉米需求量在50亿公斤以上,但实际生产总量只有25亿公斤,大豆、绿豆、蚕豌豆生产总量亦不能满足消费需求,60%需要从省外调进。
前景很好,市场很大
旱杂粮具有丰富的营养保健价值,利于发展特色食品产业。科学研究证明,旱杂粮经过精深加工开发后,长期食用对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血管病等都有很好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同时,由于旱杂粮的产地大都地处偏远山区、高寒地区,山高水清,土壤和空气几乎没有受到污染,所以在绿色食品品种开发上也具有天然优势。
旱杂粮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利于出口创汇。据有关资料介绍,欧洲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油菜、向日葵等,杂粮、杂豆作物很少种植,日本、韩国主要种植水稻,杂粮产量甚微,这种种植结构为我国旱杂粮出口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罗可大看来,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旱杂粮产业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将旱杂粮列为21世纪抢占、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资源,我国许多地区的大豆生产、经营被外资垄断就是典型例证。”
多年为何难成大气候?
既然旱杂粮发展前景如此可观,其生产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也很低,为何我省旱杂粮产业迟迟未能做大做优?
“我省旱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生产基础设施差和产业投入不足的问题。”省农业厅粮油处处长李克勤告诉记者,我省大部分旱地,目前仍处在原始开垦状态,土地贫瘠,没有灌溉条件,只能利用春夏雨水季节种植一季作物。同时,旱杂粮生产长期没有专项投入,科研投入少,除玉米有良种补贴外,其它旱杂粮作物没有任何生产补贴。
李克勤还认为,市场导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农户普遍看重经济效益。双季稻、杂交玉米产量高、效益好,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小宗粮豆产量低、效益低,种植面积便越来越小。比如,水稻单产已过1000斤、玉米单产上900斤,但荞麦、绿豆、蚕豌豆的单产只有200斤,有的只有几十斤,1亩生产收入还不到300元。”
据罗可大调研,目前,我省没有形成旱杂粮规模化种植、科研和产销供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格局。“专门从事旱杂粮研究的科研人员不到30人,旱杂粮科研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在省政协常委、经科委主任吴金明看来,旱杂粮产业目前之所以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旱杂粮加工仍处于收原粮、粗加工、卖成品的初始经营方式,基本都是小作坊式加工,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旱杂粮生产企业中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较少,其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区域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
湖南旱杂粮的明天
如何把湖南旱杂粮产业做大做优?罗可大建议,坚持走企业带动的路子,突出抓好产品的商品化开发,推进产业化经营。让民营企业在发展旱杂粮产业中发挥立业、兴业和强业的主角作用。
参加提案督办的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何报翔指出,要加大品种繁育改良,培育优质旱杂粮品种。同时,要建立相对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种植。
省农业厅、省粮食局、省发改委、省乡镇企业局等提案承办单位的相关负责人承诺,将全力支持湖南旱杂粮产业发展。其中,省农业厅还专门制定了《湖南旱杂粮产业开发方案》,明确从专项资金、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和支持。目前,该方案已报送省政府。中国粮油仪器在线 http://www.grain17.com
事实上,早在2001年,袁隆平、官春云等9位农业知名专家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加速我省旱杂粮产业化开发的几点建议》,呼吁加快发展湖南旱杂粮产业。省领导批示,要求把旱杂粮开发作为一季主要作物来抓,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件大事来抓,推动其产业化发展。有关部门根据省领导批示,迅速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目标。
然而,10年过后,湖南旱杂粮产业的发展并未按照计划轨道,达到预先设计好的目标。
种了不少,但难满足需求
旱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湖南旱杂粮作物主要有玉米、红薯、马铃薯和大豆,生产面积较小的作物还有高粱、荞麦、绿豆、蚕豆、豌豆、红豆、小麦、饲用大麦等。
据了解,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推广以来,我省旱杂粮生产经历了较大的更替变化与发展,低产低效的小宗粮豆作物减少,高产高效的大宗旱粮作物增加。据省农业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旱杂粮面积达1250万亩,其中玉米生产面积620万亩,占旱杂粮总面积的48.2%,比10年前增加202万亩;马铃薯面积达110万亩,比10年前增加约40万亩。
尽管我省旱杂粮的生产面积和总量不断提升,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据介绍,当前,我省年玉米需求量在50亿公斤以上,但实际生产总量只有25亿公斤,大豆、绿豆、蚕豌豆生产总量亦不能满足消费需求,60%需要从省外调进。
前景很好,市场很大
旱杂粮具有丰富的营养保健价值,利于发展特色食品产业。科学研究证明,旱杂粮经过精深加工开发后,长期食用对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血管病等都有很好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同时,由于旱杂粮的产地大都地处偏远山区、高寒地区,山高水清,土壤和空气几乎没有受到污染,所以在绿色食品品种开发上也具有天然优势。
旱杂粮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利于出口创汇。据有关资料介绍,欧洲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油菜、向日葵等,杂粮、杂豆作物很少种植,日本、韩国主要种植水稻,杂粮产量甚微,这种种植结构为我国旱杂粮出口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罗可大看来,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旱杂粮产业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将旱杂粮列为21世纪抢占、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资源,我国许多地区的大豆生产、经营被外资垄断就是典型例证。”
多年为何难成大气候?
既然旱杂粮发展前景如此可观,其生产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也很低,为何我省旱杂粮产业迟迟未能做大做优?
“我省旱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生产基础设施差和产业投入不足的问题。”省农业厅粮油处处长李克勤告诉记者,我省大部分旱地,目前仍处在原始开垦状态,土地贫瘠,没有灌溉条件,只能利用春夏雨水季节种植一季作物。同时,旱杂粮生产长期没有专项投入,科研投入少,除玉米有良种补贴外,其它旱杂粮作物没有任何生产补贴。
李克勤还认为,市场导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农户普遍看重经济效益。双季稻、杂交玉米产量高、效益好,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小宗粮豆产量低、效益低,种植面积便越来越小。比如,水稻单产已过1000斤、玉米单产上900斤,但荞麦、绿豆、蚕豌豆的单产只有200斤,有的只有几十斤,1亩生产收入还不到300元。”
据罗可大调研,目前,我省没有形成旱杂粮规模化种植、科研和产销供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格局。“专门从事旱杂粮研究的科研人员不到30人,旱杂粮科研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在省政协常委、经科委主任吴金明看来,旱杂粮产业目前之所以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旱杂粮加工仍处于收原粮、粗加工、卖成品的初始经营方式,基本都是小作坊式加工,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旱杂粮生产企业中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较少,其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区域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
湖南旱杂粮的明天
如何把湖南旱杂粮产业做大做优?罗可大建议,坚持走企业带动的路子,突出抓好产品的商品化开发,推进产业化经营。让民营企业在发展旱杂粮产业中发挥立业、兴业和强业的主角作用。
参加提案督办的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何报翔指出,要加大品种繁育改良,培育优质旱杂粮品种。同时,要建立相对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种植。
省农业厅、省粮食局、省发改委、省乡镇企业局等提案承办单位的相关负责人承诺,将全力支持湖南旱杂粮产业发展。其中,省农业厅还专门制定了《湖南旱杂粮产业开发方案》,明确从专项资金、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和支持。目前,该方案已报送省政府。中国粮油仪器在线 http://www.grain17.com
上一篇:南宁部分品牌食用油悄然提价
下一篇:金龙鱼福临门否认申请提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