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谷物容重器 降落值测定仪 粉质仪 拉伸仪 罗维朋比色计 纤维素测定仪 脂肪测定仪 油脂烟点测定仪 凯氏定氮仪 锤式旋风磨  硬度计

推进新时代我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国粮食经济  类别:新闻中心  更新时间:2019-01-17  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商品,因此,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战略举措,势在必行。
  一、充分认识推进粮食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粮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粮食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战略问题。粮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所以,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还必须从政治上看、从战略上看。
  2.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粮食是国家的战略物质,在粮食问题上我们决不能受控于人、受制于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我国粮食产量自2013年以来连续6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表明粮食产能已稳定登上新台阶。
  3.粮食经济对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意义重大。粮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虽然没有粮食经济规模的准确数据,但笔者从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及社会消费品总额测算并从粮食总产量、总进口量方向估算看,我国粮食经济的总规模应该在5万亿元左右,是3亿多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直接解决就业人员应该在1500万人以上。同时,粮食也是很多工业产品的原料。
  (二)当前制约粮食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经济总体上继续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但与此同时,粮食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1.我国粮食经济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供给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粮食产业发展水平与消费升级需要仍不相适应,新产品开发和结构调整滞后,低端产品居多,优质特色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偏少,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
  2.我国粮食经济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着矛盾和不匹配。粮食产业的生产链条、供给链条和需求链条连接不够紧密。粮食是一种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整个行业发展受政策影响大,价格信号容易失真。粮食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对粮食市场信息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滞后,使得粮食出产后容易从数量上或品质上都不符合市场需求。
  3.我国粮食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虽然粮食是特殊商品,但本质还是商品,在经济的发展中,就要纳入市场经济体系,参与市场竞争。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粮食经济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仍不健全,行业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整体产业较为低端化,粮食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不够,缺乏高端粮食产品、粮食高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4.我国粮食经济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我国粮食全行业利润率在3%~5%之间,粮食市场波动大而且不好预测。由于粮食不是完全市场定价,利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粮食产业的人工成本逐年上涨,也是导致利润率受到影响的重要因素。
  5.我国粮食经济科研投入有待提高。“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粮食科技项目支持超8亿元,带动各类创新资金投入超50亿元。粮食科研投入看似较大,但与粮食经济整体规模相比,粮食全行业的科研投入仍然偏低。
  (三)粮食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
  一是解决新时代粮食经济主要矛盾的必然抓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当前粮食经济主要矛盾的必然抓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经济方面,广大群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告别了短缺经济之后,需要的不是低水平的满足,而是更高层次的需求,粮食经济的主要矛盾也由供给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要顺利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要积极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粮食质量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破解当前粮食经济发展瓶颈的切入点。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粮食安全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形势稳定向好。与此同时,低端产能过剩和无效供给仍然大量存在,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个别生产单位忽视质量管理,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质量治理和自律能力较为薄弱。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粮食市场秩序、社会和谐与粮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损国家形象与行业竞争力。粮食经济发展离不开质量的重要支撑,只有努力通过提升质量来改善供给,全面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档次,实现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
  三是建设现代化粮食经济体系的治本举措。新时代经济活动必须以质量为中心展开,包括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也不例外。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决策部署,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而如何破解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提高粮食产业发展质量是根本举措。
  四是增强我国粮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经过近4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粮食经济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明显改善,但毋庸讳言,由于高品质粮食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我国中高端购买力通过“海淘”、境外消费等形式持续外流,一些粮食产品也由于达不到其他国家的质量标准而导致出口受阻。推动我国粮食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必然会加大高品质建设力度,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断增强我国粮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二、准确理解把握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粮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少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把握其基本内涵。
  (一)产品品质要好,大力推动由增产向提质导向转变。粮食经济联系着农田与餐桌,是粮食供求的“蓄水池”和“调节器”,粮食产品和服务好不好,这是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个直观指标和基础指标。“好粮食是种出来的,优质粮源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首先要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反馈激励作用,大力引导支持粮食产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其次要推进粮食加工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加工能力,积极促进粮食消费升级转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绿色优质粮油产品。
  (二)资源配置要好,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协同发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让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有效配置。要稳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健全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进一步形成优粮优价导向,将质量导向体现到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中。要深化粮食国际贸易合作,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三)生产结构要好,立足结构优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要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发展绿色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鼓励企业推行更高质量标准,精心打造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要不断优化产能结构,加快推广粮油产品适度加工,引领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健康消费。要坚持“加减乘除”并举,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发展粮食循环经济,推进粮油机械制造自主创新,促进粮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发展新优势。
  (四)创新能力要好,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适应新变化新需求,激发粮食产业技术创新活力,促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成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推动科技与粮食产业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在粮食行业的转化,为粮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五)治理体系要好,建立完善支撑和推动高质量的制度体系。提高生产和服务的效率和效益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粮食经济生产经营者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推动粮食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培育大产业集团,提升全行业及市场主体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加大对企业粮油精深加工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粮食行业,大力推进优质粮油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六)产业效益要好,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粮食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益,把各项成本特别是各层次的管理成本切实降下来。粮食经济的高标准、多功能、多元化要求,已经不是经典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要素的基本投入所能满足,需要多要素、全要素、新要素的投入,需要更多要素联动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粮食经济质量高不高,还要看是否切实提升了资本回报率,经济效益好不好,市场占有率高不高,这是一个决定粮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三、把握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及战略举措
  我国要成为粮食强国,必须坚持创新引领,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粮食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粮食经济体系。笔者认为,推进我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概括起来是“一个奋斗目标、六项主要任务”。
  (一)确定一个奋斗目标
  推进我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努力提前建成粮食强国,对标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可以规划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前,进一步巩固粮食大国地位,推进粮食强国的进程;到2035年前,基本建成粮食强国;到2050年前,全面建成粮食强国。
  (二)明确六项主要任务
  1.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五优联动”,着力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与重组,打造规模大、实力强、技术装备先进的大型粮油企业集团,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参与承担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多元主体发展活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引领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的国有粮食企业,有效发挥稳市场、保供应、促发展、保安全的重要载体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和质检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粮食物流节点,以全产业链为纽带,整合粮食加工、质检、物流、仓储、销售以及科技等资源,开展粮食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粮食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
  2.创新粮食经济发展模式。支持粮食企业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推动粮食企业向上游发展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销对接和协作,建设加工原料基地,探索开展绿色优质特色粮油种植、收购、储存、专用化加工试点。优化粮食生产力布局,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推动粮油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粮食物流节点,推进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完善进口粮食临港深加工产业链。发展粮油食品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优势粮食产业集群。鼓励支持粮食企业探索多途径实现粮油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以绿色粮源、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构建绿色粮食产业体系。鼓励粮食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系统,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物耗水平。积极发展新业态,推进“互联网+粮食”行动,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推广“网上粮店”等新型粮食零售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
  3.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粮食经济。构建新型国际粮食经贸关系,加快粮食贸易强国建设。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粮食贸易中心,打造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实施外贸优进优出工程,扩大优势特色产品进出口。提高粮食双向投资水平,全面实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统一内外资企业业务牌照和资质申请的标准和时限。推动粮食对外投资,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粮食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园区。
  4.推动粮食质量革命和优秀品牌创建。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健全标准规范、流程管理、产品认证、第三方质检、产品召回等制度。支持高校设立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建成一批国家粮食质检中心和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支持企业主导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建立特色优势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探索建立质量安全有奖举报、惩罚性赔偿等制度。开展“中国好粮油”示范市(县)创建,实施粮油品牌创建行动计划。支持“中国好粮油”品牌推广应用,建立“中国好粮油”品牌发展联盟,鼓励使用“中国好粮油”认证产品。支持企业创建驰名商标,建立健全“中国好粮油”品牌奖励制度,探索建立品牌保护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推进粮油食品商标国际注册。
  5.提升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实效。建设国家粮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实施重大粮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支持开展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工程化配套和产业化示范,加快科研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探索明晰科技成果在单位与科技人员间的产权比例,完善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知识价值、成果权属与利益分配机制。对获得国家级奖励的科技成果和个人,给予相应配套奖励。建立粮食技术交易市场,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扶持中介组织(企业)定期发布科技成果。构建粮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支持相关高校内涵式发展,创建一流粮食经济、管理学科。
  6.提高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统筹研究粮食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强化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加强全局性重大工作的过程监测和实时调度。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建设适应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开展高质量发展理论、政策、经济、科技、管理、法治等专项培训,建立专业化队伍建设机制,实施新时代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英才培养计划。加快形成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阶段性任务实行差异化考核,开展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效能评估,引导社会、企业在新时代共同推进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