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谷物容重器 降落值测定仪 粉质仪 拉伸仪 罗维朋比色计 纤维素测定仪 脂肪测定仪 油脂烟点测定仪 凯氏定氮仪 锤式旋风磨  硬度计

“ 去库存”拒“毒粮”严控金属超标 保障百姓“舌尖上”的粮食安全

来源: http://www.grain17.com/  类别:新闻中心  更新时间:2016-05-03  阅读
      4月26日, 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粮食局针对由多种因素酿成的粮食库存量过高、坏粮霉粮毒粮火灾和金属严重超标等灾情,以及国内外粮食价格差价较大带来的压力等问题,如何控制?如何预防?如何化解等当前我国粮食领域的热点问题予以回应。
      ◆进口量、产量和库存量“三高并存”
      我国粮食库存居历史最高点是当下亟待化解的问题,其形成原因和解决办法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做了详细的解释。他说,目前全国粮食库存居历史最高点,其中1/6的粮食储存在简易仓囤,这使安全储粮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确保库存粮食储存安全将是粮食部门今年和今后时期一项艰巨繁重的硬任务。
      据任正晓局长介绍,形成当前居于历史最高点的高库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前面提到的粮食的连年增产丰收,农户存粮减少或者根本不存粮,还有加工转化企业不愿意多存原料用粮。低价进口的粮食挤占了国产粮食的市场销售空间,还有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一些加工企业开工不足,生产原料用粮下降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粮食库存的增加。
      这些因素都会随着经济环境和关联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不会成为长期支撑粮食库存增长的动力,如果一旦出现粮食生产减产,经济复苏好转,还有国际粮食供求趋紧的情况,国内外的粮食市场马上就会产生传导反应,粮食库存就有可能迅速下降。因此,不能够以眼前的粮食高库存来断定我国的粮食形势已经高枕无忧。
      任正晓局长从另一方面解释说,近几年来国际市场粮价持续下行,而由于国产粮食的生产成本高和政策性收储托市,国内的粮价已经成为全球粮价的高地,国内外的粮食价差巨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监测报告显示,现在国产小麦的价格要比进口同品质小麦每一吨高823元,大米每吨价差是790元,玉米下降了一些,但是仍然达到每吨428元。由于国内外的粮食价差大,那些没有配额管理的大麦、高粱、木薯干和DDGS这些品种,就以其强劲的价差优势大量进口,这也就导致了进口量与产量、库存量“三高并存”的现象。
      ◆腾库建仓利用社会仓容齐动
      如何化解粮食高储蓄问题?任正晓局长表示,举措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要抓紧销粮腾库,千方百计地消化粮食库存。1-4月,粮食销售出库和加工转化的粮食数量有所回升,目前玉米的定向销售和划转轮出都开始启动,优先安排销售夏粮主产区和粮食仓容紧缺的地区,销售他们的库存,尽可能多地腾出仓容,收购新粮。
      二是要加快建仓进度。国家下达的500亿斤新建扩建以及维修改造的仓容要在夏粮和秋粮收购的时候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三是要利用社会仓容。今年国家规定,中储粮等央企和县级以上地方骨干粮食企业,可以采取委托或者是租赁的方式来充分利用社会仓储设施来收储粮食,这一块的潜力是比较大的。
      四是做好预控应急的准备,针对南方地区高温、高湿的情况,我们研发了气密保温钢板筒仓,同时还预备了搭建仓间罩棚简易设施,利用非粮食企业的仓库厂房来收粮、储粮等等措施,以应对少数企业一时无仓开秤的紧急情况。
      五是粮食部门严阵以待,要坚决打好夏粮收储的攻坚战。从三月份以来,国家粮食局已经派出了几批工作组,深入到重点产区来督促指导,做好夏粮收购的前期准备工作。
      ◆坏粮霉粮影响储存安全
      针对坏粮霉粮火灾等严重影响储存安全问题应该怎么办?任正晓解释说,粮食是能呼吸、会发热、有生命的有机体。如果储粮的温度、湿度出现异常,就可能发生霉变,再加上老鼠、麻雀,还有30多种常见的储粮害虫的侵袭,粮库职工每天都在为安全储粮付出辛劳。对此,各级粮食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来确保粮食的“五个强化”: 一是强化新仓建设,实现仓好粮安。二是强化危仓改造,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强化科技储粮,实现常储常新。四是强化责任落实,确保严防死守。五是强化监督问责,做到违者必究。对有章不循、有禁不止、违规操作,造成霉粮、坏粮事故的收储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
      卢景波副局长进一步解释说,粮食污染成因复杂,与环境污染、高本底土壤、异常气候、品种选育、化肥农药使用不当等各方面因素有关。这部分粮食的收购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利益,也关系到公众的食品安全。国家有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做好分类收购的处置。二是监测关口前移。三是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管理。
      ◆严控毒粮流向舌尖
      “舌尖上的安全”影响着千家万户,对待“有毒粮”怎么管理?任正晓说,现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各级政府都建立了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形成了部门有机联动的监管机制,特别是现在出台了史上最严的新的《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日益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对重金属污染地区的土壤整治,探索实行轮作休耕等制度,重金属严重超标的粮食会越来越少,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会得到保障。
      卢景波副局长补充说,库存的粮食是否有毒有害主要是看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赤霉烯酮这些真菌毒素是否超过了国家的卫生安全标准,超过了就有毒有害。这些真菌毒素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是受储存的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影响,与储存时间的长短,与是不是属于陈化粮食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前些年有人把陈化粮直接等同说成“毒害粮”,这是不正确,也是不科学的。是否会流入口粮市场,影响食品安全的粮食主要是指真菌毒素、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的粮食,它是有毒有害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严加管控,绝对不允许这些粮食流入到口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