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稻米与粳稻米在国内的情况分析
籼稻米和粳稻米是最普遍食用的大米。在植物学上,稻谷属于本科稻,属普通栽培稻亚属中的普通稻亚种,分为籼稻和粳稻。籼稻米由籼稻加工而成,粳稻米由粳稻加工而成。籼稻粒形较长,长度是宽度的3倍以上,扁平,茸毛短而稀,一般无芒,稻壳较薄,腹白较大,硬质粒较少,加工时易碎,出米率较低。粳稻粒形较大短,长度是宽度的2倍左右,茸毛长而密,芒较长,稻壳较厚,腹白小或没有,硬质粒多,出米率高。籼稻米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粳稻米米粒则呈椭圆形,虽然籼稻米也有呈椭圆形状的,但没有粳稻米那样圆。籼稻米和粳稻米的营养成份和口感有着很大的差别。籼稻米的蛋白质含量超过8%,粳稻米只有7%;粳稻米的胶稠度要求大于70,籼稻米只要求超过60.因此粳稻米显然要比籼米粘得多。一般来讲,籼稻米适宜做干饭,粳稻米适合做稀饭。粳稻米的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要比籼稻米少,籼稻米的胶稠度不够,煮出来的稀饭就显得粘性不足。消费者之所以越来越青睐粳稻米,而忽视籼稻米,主要是外观上粳稻米晶莹透亮,再加上生长期长,口感好,而籼稻米由于腹白大,口感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籼稻米都是如此,比如湖北省京山县的桥米、湖南省常德地区的金健系列米、广东省的丝苗米等等,不仅色泽晶莹透明、而且口感好,一直广受消费者好评,供不应求。
在我国粮食供不应求的时代,粳稻米的产量一直低于籼稻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的旺盛需求带来了粳稻米市场的渐趋扩大。目前,两者几乎处于平分天地的地位。可是,传统习惯的延续、地域的差异、生产技术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对于一个主要的、关乎几亿人口生存的粮食品种的更迭,需要极其慎重的对待。
一味地否定籼稻米,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我国南方数省几千年种植的籼稻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功不可没。贸然取消籼稻米的种植,不但会影响几亿农民的收入,更为严重的是国家的粮食安全将难以保障。
国际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在和平年代,某一商品不足以显示政治属性的时候,一国可以从一定的角度为另一国提供优惠的支持;但是,当某一商品为了政治需要的时候,会果断地切断至关重要的贸易渠道。因此,我们不可能将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寄希望于国际市场。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要解决籼稻米的出路问题,应从改良品质入手,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大研发、推广力度,提高籼稻米品质。籼稻的存在有其合理的市场需求。有些品种的籼稻,比如早稻,是生产米粉不可或缺的原料。我国南方数省的居民对米粉的消费情有独钟,如果早稻退出市场,势必影响这些地区人民的消费。因此,对于早籼稻,要在保持一定面积、提高单产上下功夫。
占我国籼稻米绝大多数份额的是普通籼稻米。国内真正能够达到国家一级米标准的优质籼稻米,大约只占籼稻米总产量的10%左右。国外大米冲击国内市场的,主要是指普通籼稻米。改善这部分籼稻米品质,成为当务之急。
提高籼稻米质量,可以实行分类指导。对于常规品种的优质籼稻,可以运用提纯复壮等技术,在保持其性状的同时,提高质量;对于普通籼稻,要着重在开发新品种上做文章。要通过杂交、细胞、遗传、航天育种等现代科学技术,不断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同时,要加大普及、推广力度,逐步达到优质籼稻种植的全覆盖。
加大共生共养力度,提高农民种植籼稻的收入。从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优质籼稻的产量还不尽人意。如果大面积推广,短期看将影响农民的收入。为了促进优质籼稻的推广,可以引导农民采取共生共养技术,解决种植优质籼稻的收入问题。所谓共生共养技术,是指农民在生产优质籼稻的同时,在田间放养鱼、虾、鳖、蟹。一方面这些生物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杂草,其粪便作为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地为农民增收。据我国南方,如江浙、湖广等多省的实践,运用共生共养技术生产优质稻,亩收入可以达到8000-9000元。不仅如此,采用这种技术生产的优质籼稻,以其绿色、有机、无公害而畅销,并且售价远高于一般优质籼稻。
加大粳稻的推广力度,提高稻米总供给量。在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之前,优质籼稻的普遍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我国稻谷的总产量。为了既适应人民对优质大米的需求,又不影响稻谷的总产量,近中期可以采取扩大粳稻的种植面积的办法来解决。主产于我国北方的粳稻,近年来通过在南方的引种、培育,已经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在湖北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广东省、广西省、浙江省、福建等省适宜双季稻生产的地区,夏季生产早籼稻,秋季生产粳稻;在海南省等热带地区,可以大面积生产粳稻;在湖北省等水稻高产地区,可以逐步扩大粳稻的种植面积。中国粮油仪器在线 http://www.grain17.com